当晨曦还未完全穿透宁夏平原的薄雾,银川市永宁县纳家户村的巷道里已飘起若有似无的肉香。头戴白帽的老人提着保温桶穿行在青砖灰瓦间,桶里盛着刚熬好的羊汤,要赶在晨礼结束后,送到清真寺里与乡邻共享。这是开斋节清晨最寻常的景象,对于宁夏回族而言,这碗滚烫的羊汤不仅是驱散斋戒疲惫的良方,更是对造物主赐予饱足的最朴素告白。
开斋节作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,在回族群众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。它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斋月结束,是对信仰的检验,更是对生命的礼赞。在宁夏,这片回族人口占比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上,开斋节的庆祝早已超越宗教仪式本身,沉淀为融合信仰、亲情与乡土智慧的文化符号。而清晨开斋时的第一口羊汤,便是这符号中最鲜活的一笔。
要理解这碗羊汤的意义,需从斋月的坚守说起。从黎明到黄昏,穆斯林在斋月中禁绝饮食,以此锤炼意志、体悟贫困者的艰辛。当新月初升,斋戒结束的信号传来,食物的意义便被赋予了神圣性。宁夏回族选择以羊汤作为开斋第一食,自有其地理与文化的必然 —— 黄河冲积的平原滋养出肥美的滩羊,羊肉在游牧与农耕交融的饮食传统中占据核心地位,而汤品的温热特性,恰好能温和地唤醒空腹一夜的身体。
展开剩余70%在吴忠市金积镇的老马家,凌晨三点的厨房便已亮起灯火。72 岁的马德明老人正将整只滩羊分解成块,清水浸泡去血沫的工序已有百年传承。“羊必须是当天宰杀的羯羊,骨髓要完整,杂碎得用盐反复搓洗。” 他一边说着,一边将羊肉、羊骨与宁夏特产的滩羊油一同投入大铁锅。灶膛里的果木炭噼啪作响,将羊油熬出琥珀色的光晕,再加入花椒、姜片、草果等香料,咕嘟冒泡的汤锅里渐渐浮起一层细密的油花。这种不加过多调料的熬制方法,被当地人称为 “清水吊汤”,目的是保留羊肉最本真的鲜香 —— 正如阿訇常说的:“真主赐予的美味,无需过多修饰。”
羊汤的熬制过程往往是家庭协作的缩影。女主人负责清洗羊杂,将羊心、羊肝切得薄如纸片;孩子们则踮着脚在灶台边帮忙添柴,鼻尖萦绕着肉香时,便会想起阿訇在主麻日讲过的故事:先知穆罕默德曾说 “食物是真主的恩赐,应当与人分享”。因此,一锅羊汤从熬制起就带着共享的属性,富裕人家会多熬几桶送给孤寡老人,清真寺的厨房里更是架着能容纳数十人的大铜锅,由乡邻轮流值守添柴,确保每一位前来开斋的穆斯林都能喝上热汤。
在纳家户清真寺,81 岁的杨阿訇见证了羊汤习俗的变迁。他记得物资匮乏的年代,一户人家杀一只羊要分送给七八个家庭,每家只能分到一小碗肉汤,却依然会先送到清真寺供众人品尝。“那时的汤里几乎看不到肉,但每个人喝得都很郑重。” 杨阿訇说,“斋戒教会我们节制,而开斋时的第一口汤,是让我们记住:饥饿时的忍耐与饱足后的感恩,同样重要。” 这种感恩并非抽象的教义,而是具象在汤勺触碰嘴唇的瞬间 —— 温热的汤汁滑过喉咙,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慰藉,更是对 “现世恩典” 的真切感知。
羊汤的仪式感在摆盘时达到顶峰。青花瓷碗里先舀入滚烫的汤,撒上翠绿的香菜与鲜红的辣椒面,最后浇上一勺滚烫的羊油,“滋啦” 一声激起的香气,是唤醒味蕾的信号。在固原市的山区,有些家庭还会在汤里加入土豆粉条或手工面,让这碗汤更具饱腹感;而在中卫市的黄河岸边,渔民后裔则会加入晒干的河虾,赋予羊汤独特的河鲜风味。但无论做法如何变化,“先喝汤,再进食” 的顺序从未改变,这与《古兰经》中 “饮食要有节制,先以少量食物滋润肠胃” 的教导不谋而合。
对于年轻一代而言,羊汤承载的记忆更为鲜活。90 后马晓娟在银川经营着一家清真餐馆,每年开斋节都会停业三天,带着熬好的羊汤回村。“小时候总觉得等待羊汤熬好的时间特别长,现在自己掌勺才明白,我爸当年凌晨起来熬汤,是想让我们在开斋时喝到最鲜的那一口。” 她说着,将打包好的羊汤递给村口的老人们,塑料碗上凝结的水珠折射着阳光,像极了汤面上跳动的油花。这种代际传承的温情,让羊汤超越了食物本身,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。
杨阿訇常对年轻人讲,羊汤里藏着三重智慧:其一,羊肉性温,契合开斋时需温补的养生之道;其二,汤需慢熬,正如信仰需长期坚守;其三,共享一锅汤,体现的是 “天下穆斯林是一家” 的共同体意识。在他看来,现代生活节奏加快,许多传统习俗简化,但喝羊汤的仪式始终未变,正是因为它承载着最本质的信仰内核 —— 对造物主的敬畏,对生活的热爱,对他人的关怀。
如今,宁夏的开斋节羊汤已不仅是家庭的味道,更成为地域文化的名片。在吴忠市的早茶集市上,清真餐馆推出的 “开斋限定羊汤” 吸引着各族食客;非遗传承人将滩羊养殖与羊汤制作技艺结合,通过电商平台将这份美味送往全国各地。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,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清真寺的穹顶,当阿訇的 “色俩目” 问候响起,那碗热气腾腾的羊汤里,始终盛着回族群众对饱足最虔诚的感恩,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。
发布于:上海市新宝策略-在线配资交易网址-炒股配资之家-股票配资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