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0日,伦敦,中美经贸会谈在持续两天的激烈争论后落下帷幕。双方围绕关税、科技合作和稀土出口等敏感议题,艰难达成一个原则性协议框架。美国财长贝森特笑容满面,公开宣称“成果积极”,国际媒体纷纷解读为“中美关系破冰”的信号。全球市场似乎嗅到了缓和的希望。然而不到两周,华盛顿的急转弯让这份希望化为泡影。
6月18日,美国商务部突然对7家中国芯片企业实施制裁,切断EDA设计软件和半导体设备供应。两天后,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公开要求中国取消稀土出口管制,语气强硬。中方回应简短而冷静:将依法依规加快稀土出口许可审查。这句话看似平常,实则暗藏玄机——中国在试探美国的诚意,同时为可能的反制留足空间。幸好,中国在稀土出口上始终保持谨慎,未完全对美解禁,否则此刻恐已被美国牵制。
伦敦会谈结束时,气氛一度显得乐观。双方针对关税壁垒、科技合作和稀土出口等议题达成框架性协议,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难得的缓和契机。过去几年,关税战、科技战让全球经济伤痕累累,供应链断裂、物价上涨,哪个国家不想喘口气?然而,现实远比想象残酷。
会谈结束仅48小时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就在国会听证会上抛出“中国稀土垄断威胁论”,为后续动作铺路。6月18日的制裁名单一出,7家中国芯片企业被精准打击,半导体设备和设计软件供应被掐断。这一系列动作,等于给伦敦会谈的“和平共识”泼了冷水。美国一边在谈判桌上谈合作,一边在背后挥舞制裁大棒,意图用芯片施压,换取中国在稀土出口上的让步。
这种“笑里藏刀”的策略,与中国在会谈中反复警告的“侵蚀互信”如出一辙。伦敦会谈的“蜜月期”尚未开始,就被华盛顿的急转弯碾碎。回过头看,美国在会谈中的“积极表态”,更像是为稀土出口解禁设下的缓兵之计。
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的命脉,全球69%的稀土产量来自中国,提炼环节则占90%以上。从F-35隐身战机的发动机到特斯拉的电池组,再到5G基站的芯片,稀土无处不在。中国自2024年起对稀土出口实施严格审查,直接让美国的高科技和军工产业感受到压力。比如,F-35战机一架需400公斤稀土材料,供应一紧,美国军工生产链便岌岌可危。
反过来,美国在芯片领域则握有王牌。光刻机、EDA设计软件等半导体核心技术,基本被美国及其盟友垄断。中国要实现芯片自主化,当前还绕不开这些关键环节。2022年以来,美国不断升级对华芯片限制,英伟达顶级GPU、ASML的EUV光刻机一律不卖给中国,意在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。
于是,双方陷入“你掐我脖子,我断你命脉”的较量。中国用稀土出口审查让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企业头疼,美国则用芯片技术封锁逼中国半导体产业喘不过气。核心,是技术主权与资源控制权的争夺。
美国自身稀土产业几近空白,澳大利亚、加拿大等盟友虽有稀土矿,但开采和提炼技术短期内无法替代中国。如果中国继续严格控制稀土出口,美国的F-35生产线、特斯拉工厂将面临成本飙升甚至停产风险。因此,华盛顿在伦敦会谈中摆出合作姿态,实则是“瞒天过海”,逼中国松口。
幸好,中国在稀土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。伦敦会谈后,中国未急于解禁稀土出口,而是以“依法依规”回应美国喊话。这既是对美方诚意的试探,也为后续反制留足空间。事实证明,这一谨慎操作至关重要——美国的翻脸,更凸显出稀土底牌的价值。
过去几年的贸易战已让全球经济吃尽苦头,供应链断裂、物价上涨,苹果手机、德国汽车、韩国芯片,哪个行业未受波及?伦敦会谈曾让全球市场燃起希望,但美国这波“毁约”操作,又给供应链稳定性蒙上了阴影。
美国如果继续加码芯片限制,中国可能会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。双方你来我往,表面斗气,实则试探底线。但这种斗法代价高昂。美国芯片企业如英伟达、AMD,稀土供应一断,生产成本必涨;中国这边,芯片技术被卡,5G、AI等领域进展也会受阻。
长远看,中美迟早要回到谈判桌。2024年,中美双边贸易额仍高达7000多亿美元,两国经济高度依存,决定了“斗则俱伤”的底线。伦敦会谈虽未解决根本矛盾,但表明双方都有通过对话缓解冲突的意愿。如果美国能放下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套路,真正落实伦敦会谈承诺,或许能为下一轮磋商留出空间。
回望伦敦会谈,彼时乐观氛围已成泡影。美国用行动证明,他们的所谓“合作”不过是一场精心表演,真正目标是在稀土和芯片上占尽便宜。然而,中国显然不好糊弄。稀土这张牌,中国攥得死死的,短期内美国想通过盟友打造“去中国化”供应链,几乎是天方夜谭。
未来,美国或将继续拉拢澳大利亚、加拿大,构建独立稀土供应链;中国则会加速芯片自主化,加大对国产EDA软件和光刻机投入。但这些努力需要时间,短期内双方谁也离不开谁。即便斗得再凶,也得留条后路。
历史一再证明,单边施压只会让双方付出更大代价。只有平等对话、互利合作,才能化解矛盾。如果美国继续迷恋霸权逻辑,终将自食其果。让我们继续关注,
新宝策略-在线配资交易网址-炒股配资之家-股票配资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